路加福音注释
第七章
7:1-10愈百夫长的仆人
[7:1] 耶稣对百姓讲完了这一切的话,就进了迦百农。
耶稣向门徒和群众讲完道后,就到迦百农去了。当时迦百农已成了耶稣的家乡。
[7:2] 有一个百夫长所宝贵的仆人害病,快要死了。
在迦百农,有一个百夫长所宝贵的仆人患重病,快要死了。百夫长是罗马军队中的一种军职,有较大的权力。他是统率一百个士兵的军官。
[7:3-5] 百夫长风闻耶稣的事,就托犹太人的几个长老去求耶稣来救他的仆人。他们到了耶稣那里,就切切的求他说:「你给他行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为他爱我们的百姓,给我们建造会堂。」
当这百夫长听到耶稣的事迹,就托几个犹太长老去见耶稣,请求耶稣前来救他的仆人。他们到了耶稣那里,就迫切地恳求耶稣去帮助那百夫长。他们对耶稣说: 「你给他行这事是他所配得的; 因为他爱我们的百姓,给我们建造会堂。」
[7:6-8] 耶稣就和他们同去。离那家不远,百夫长托几个朋友去见耶稣,对他说:「主啊!不要劳动;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我也自以为不配去见你,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因为我在人的权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对这个说:『去!』他就去;对那个说:『来!』他就来;对我的仆人说:『你作这事!』他就去做。」
于是,耶稣便和他们去了。当耶稣走到百夫长家附近时,百夫长又派他的朋友向耶稣传话。百夫长意识到自己不配,反对耶稣去他家。他建议,只要耶稣吩咐一声,他的仆人就会好的。他把耶稣和自己相比。他可能认识到耶稣是从神那里来的,在地上行使神的权柄。作为一个军官,他有权吩咐下属,他本身不必在场来执行他的施令。既然耶稣曾向疾病施行权柄,他的权柄也像百夫长那样不会受到空间的限制。他的这种意识是大有信心的表现。
[7:9] 耶稣听见这话,就希奇他,转身对跟随的众人说:「我告诉你们,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
百夫长的大信心使耶稣惊讶,因为他相信只要耶稣说一句话,百夫长的仆人就必好。那时在以色列,耶稣还没有遇见有谁比百夫长更有信心。
[7:10] 那托来的人回到百夫长家里,看见那病过的仆人已经好了。
那差来的人回到百夫长家里,看见那得病的仆人已经好了。百夫长的信心医治了他的仆人。耶稣并没有要求那重病的仆人有信心才能得医治。虽然相隔甚远,耶稣的医治仍是即刻见效。耶稣祝福那真正有信心的人。
7:11-17 耶稣使拿因城寡妇的儿子复活
[7:11] 过了不多时,耶稣往一座城去,这城名叫拿因,他的门徒和极多的人与他同行。
这个寡妇的儿子复活的神迹只有在路加福音找到。耶稣治好了百夫长的仆人后不久,就和门徒来到一个叫拿因的城镇。拿因是加利利南部的城镇,离迦百农约40公里。门徒和一大群人跟着耶稣。
[7:12] 将近城门,有一个死人被抬出来。这人是他母亲独生的儿子;他母亲又是寡妇。有城里的许多人同著寡妇送殡。
耶稣刚到城门,就看见人们抬着一个死人从城里出来。那死者是一个寡妇的独生子,有很多城里的人来陪那寡妇为她的儿子送葬。
[7:13-15] 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于是进前按著贡,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稣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那死人就坐起,并且说话。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
耶稣看到那寡妇的凄凉情况,心里充满了怜悯,就对她说:「不要哭!」然后,耶稣走上前去按着贡,抬棺材的人就站住了。他吩咐那已死的少年人起来。那个死人便坐起来,开且开始说话。耶稣便把他交给他的母亲。
[7:16] 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神,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又说:「神眷顾了他的百姓!」他这事的风声就传遍了犹太和周围地方。
当众人看见这神迹,他们都很惊奇。他们归荣耀与神,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这神迹使众人想起了旧约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因为他们也曾叫死人复活(参王上17:17-24;王下4:32-37)。众人并没有归荣耀与耶稣,因为他们只把他当作个大先知。众人还说:「神眷顾了他的百姓!」这说法是指神祝福了他的百姓。
[7:17] 他这事的风声就传遍了犹太和周围地方。
耶稣施行这神迹的消息传遍了犹太和周围地方。于是,耶稣的名声就名扬四海了。
7:18-31 耶稣称赞施浸约翰
[7:18-19] 约翰的门徒把这些事都告诉约翰。他便叫了两个门徒来,打发他们到耶稣那里去,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这时候,施浸约翰被希律王监禁(参3:20)。约翰的门徒把耶稣所施行的一切神迹都告诉了约翰。于是,约翰便叫两个门徒去问耶稣。他想知道耶稣是否是那将要来的,即他所预言的人(路3:16),还是他应该等待另外一个人。圣经没有明述约翰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7:20] 那两个人来到耶稣那里,说:「施洗的约翰打发我们来问你:『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约翰的两个门徒到了耶稣那里,便对耶稣说他们是被约翰派来请教问题的。这个问题是:「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7:21] 正当那时候,耶稣治好了许多有疾病的,受灾患的,被恶鬼附著的,又开恩叫好些瞎子能看见。
刚好那时候,耶稣治好了很多有疾病的,受灾患的,被恶鬼附著的,并且使许多瞎子能看见。约翰的两个门徒是这些神迹的目击者。
[7:22] 耶稣回答说:「你们去,把所看见所听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
耶稣没有直接回答约翰的问题。他叫约翰把注意力放到他所行的众多惊奇的神迹、及他的引人注目的教训上,而且穷人也听到福音。这些事件应验了以赛亚预言的有关弥赛亚的凭证(赛29:18; 6:11)。约翰必知道弥赛亚所作之工。耶稣以下的回答可能是针对约翰不肯定的态度而作出的。
[7:23]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耶稣令许多犹太人失望。他所行的与他们心目中的弥赛亚不一致。他没有立即实行审判,恢复以色列国的主权,并为他们带来所期望的政治胜利。因此,他们对耶稣有所疑惑。可是耶稣应许凡相信他所作的事和不对他失去信心的人就有福了。凡不信他和他所作的事就有祸了。
[7:24-27] 约翰所差来的人既走了,耶稣就对众人讲论约翰说:「你们从前出去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那穿华丽衣服、宴乐度日的人是在王宫里。你们出去,究竟是要看什么?要看先知吗?我告诉你们,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经上记著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这个人。
约翰的门徒离开后,耶稣就向众人称赞约翰对神的忠心。有些众人耳闻目睹过约翰。他曾在犹太的旷野传道。那时,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并约但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去到约翰那里去听他传道(太3:1,5)。那么他们认为他是怎样的人呢?耶稣问众人:「你们从前出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不是,约翰不是无主意的人,象风吹动的芦苇。接着第二个问题:「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不是,因为那穿华丽衣服、宴乐度日的人是在王宫里。约翰穿的是骆驼毛织成的衣服,腰系皮带(太3:4)。那么他们出去究竟是为什么呢?他们要去看的是一位先知。耶稣声称他们看见的人比众先知大多了。他就是耶和华在玛3:1里对弥赛亚所说的那位使者。他是神预定作弥赛亚先驱的人。耶稣把玛3:1的「我」改作「你」。这样他是指自己是弥赛亚。
[7:28] 我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然而神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耶稣声称施浸约翰是先知中最大的一个,甚至在他之前,妇人所生的没有比他更伟大。这是因为他为耶稣开道路作见证(约3:26)。但是,在天国里最微小的一个也比他伟大。在太16:18-19,「国度」和「教会」互通运用,指同样的机构。值得留意的是: 在约翰去世后,耶稣才应许建立他的教会(太14:10; 16:18)。基督的教会是在五旬节那天建立的(徒2)。那个在天国里最小的人比约翰还大,是因为约翰从不属于基督的国度或教会。因此,基督徒可以和使徒约翰一起说:「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约一 3:1)。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是在基督里(弗 1:3)。所以,那些在旧约制度里的圣者从没有享有基督徒所享有的一切。
[7:29] 众百姓和税吏既受过约翰的浸,听见这话,就以神为义;
所有受过约翰浸礼的百姓和税吏,他们听到耶稣的话,就以神为义。「以神为义」是指当百姓和税吏顺服约翰的浸时,表明它是公义的诫命。他们曾到约翰那里,承认他们的罪,在约旦河里受他的浸(可1:5)。
[7:30] 但法利赛人和律法师没有受过约翰的浸,竟为自己废弃了神的旨意。
可是法利赛人和律法师废弃了神的旨意。他们没有承认自己的罪,因此没有受过约翰的浸。既然他们不受约翰的浸,也就否定了神所赋予他们的目的。
7:31-35 耶稣谴责爱过分挑剔的犹太人
[7:31-32] 主又说:「这样,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的人呢?他们好像什么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
耶稣在此自问该如何比喻当时的犹太人,他们究竟像什么。他用儿童玩婚礼和葬礼的游戏做比喻,表明犹太人不愿意领受施浸约翰和他所传的道,就好象一群儿童坐在街市上向他们的玩伴抱怨,说他们即不跳舞也不哀悼。
[7:33-34] 施浸的约翰来,不吃饼,不喝酒,你们说他是被鬼附著的。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接着,耶稣解释了以上的比喻。约翰和耶稣所传的道及生活方式各异。约翰来了,他禁诫食物。这些犹太人便说他被鬼缠身。他们不喜欢他禁欲的行为。后来,耶稣来了,与其他的人一样,没有禁诫食物。他们就说耶稣贪吃贪喝,还做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他们也不喜欢耶稣以礼接待罪人。
[7:35] 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
这意指约翰和耶稣两人所行的不同,但是他们所行的事都有永恒功效的。有智慧的人应以他们二人为是。看他们的功效,就可以认出他们二人都是出于神。
7:36-50 耶稣接受罪妇的膏抹
[7:36] 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和他吃饭;耶稣就到法利赛人家里去坐席。
这个事件的记载只有在路加福音找到,与太26:6-13所记载在伯大尼受膏一事是有所分别的。一天,有一个名叫西门 (40节) 的法利赛人邀请耶稣和他一起吃饭。耶稣接受了西门的邀请,便到他家里去坐席。
[7:37-38] 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稣背后,挨著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乾,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
城里有一个有罪的女人。她可能是个妓女。当她知道耶稣在西门家里吃饭时,就带来一个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稣背后,挨著他的脚哭。犹太人吃饭时是斜卧在榻上,头靠在左臂上,把双脚伸向背后的。她的眼泪滴湿了耶稣的脚,便用自己的头发把耶稣的脚擦乾,又用嘴亲吻他的脚,然后把香膏抹上。她如此的奉献显示她对耶稣的爱心。
[7:39] 请耶稣的法利赛人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
西门看到这个情景,心里在想若耶稣真的是先知的话,那么他应该知道摸他的是怎样的一个女人,也应该知道她是个罪人。西门还想若耶稣真的是先知的话,那么他就不会让一个罪人摸他的。西门认为对这样的女人要避而远之。但耶稣「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2)。
[7:40] 耶稣对他说:「西门!我有句话要对你说。」西门说:「夫子,请说。」
耶稣看出了西门的心思,便对他说:「西门!我有句话要对你说。」耶稣要回答西门的疑问,也就是他是否是个真正的先知以及他是否知道这个女人的身份。西门回答:「夫子,请说。」
[7:41-42] 耶稣说:「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这两个人那一个更爱他呢?」
在此,耶稣采用一则两个欠债者的比喻来答复西门的疑问。在这个比喻里,有一个债主,借了五十两银子给一个人,又借了五两银子给另外一个。但这两个人都无力偿还,债主就慷慨地把他们的债务一笔勾销。于是,耶稣便问西门他们两个人中哪一个更爱债主。耶稣要强调的是这两个欠债人对债主的态度。
[7:43] 西门回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稣说:「你断的不错。」
耶稣说西门给了一个正确的答案: 那个获得宽恕多的欠债人会更爱债主。现在,耶稣要把这个比喻用在西门和那个有罪的女人的身上。
[7:44-46] 于是转过来向著那女人,便对西门说:「你看见这女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了湿我的脚,用头发擦乾。你没有与我亲嘴;但这女人从我进来的时候就不住的用嘴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但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脚。
耶稣把西门的注意力转向那个有罪的女人身上。他把西门的态度与那女人的态度形成了一个尖锐的对照。西门对待他的客人耶稣的态度很冷淡,就连最普通的礼节如给他水洗脚,亲吻他,和用油来涂抹他的头,都没有做。相反,那女人却用眼泪滴湿耶稣的脚,再用她的头发擦干,不停地吻耶稣的脚,和用香膏浇在耶稣的脚上。
[7:47-48] 所以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
耶稣便断言那女人所有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这并不是指她的爱使她得到赦免,因为在50节,耶稣把她所得的赦免归因于她的信心。她来到耶稣那里显示她需要个救主。她所做的一切也显示她对耶稣的爱心。另一方面,西门认为自己不是个罪人。他也没有饶恕那女人的过犯(路6:37)。因此,他的罪没有得到赦免。我们要注意耶稣在地上是有赦罪的权柄的(路5:24)。但他升天后,人唯有顺从福音才能使罪得赦(可16:15-16; 罗10:9-10; 徒2:38; 22:16)。接下来,耶稣提供了以上的比喻的终结:「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
[7:48-50] 于是对那女人说:「你的罪赦免了。」同席的人心里说:「这是什么人,竟赦免人的罪呢?」耶稣对那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
于是耶稣告诉那女人她的罪被赦免了。那些和耶稣一起吃饭的人心里想:「这是什么人,竟赦免人的罪呢?」当然,他们都知道,除了神没有人能赦罪(路5:21)。但是,耶稣没有回答他们的疑问。他却对她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 平平安安的回去吧!」耶稣知道这女人的心,她不但对耶稣有信心,而且还服从他(路6:46)。西门的傲慢阻止了他得到平安。但这忏悔的女人得到了平安。她得到赦免和盼望,因此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