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注释
第二十一章
21:1-11 光荣入耶路撒冷
[21:1-3] 耶稣和门徒将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在橄榄山那里。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必看见一匹驴拴在那里,还有驴驹同在一处;你们解开,牵到我这里来。若有人对你们说什么,你们就说:『主要用他。』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
耶稣和门徒们离开了耶利哥,靠近耶路撒冷,到了橄榄山地区的伯法其。橄榄山是在耶路撒冷城外东面,离城很近。伯法其和伯大尼(17节)是橄榄山附近的村庄。根据约12:1,逾越节前六日,耶稣来到伯大尼。现在他离耶路撒冷近了。
耶稣到了伯法其时,就派遣两个门徒到前面的村庄去牵一匹驴和一匹驴驹来给他。根据可11:1-2,耶稣走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就打发两个门徒到前面的村庄去牵一匹从来没有人骑过的驴驹给他。耶稣告诉这两个门徒如果有人对他们说什么,他们只要回答「主要用他」,那人立刻会同意他们把两匹驴和驴驹带走。这显示耶稣知道要发生的事,而且那匹驴的主人也承认耶稣为主。
[21:4-7] 这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要对锡安的居民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著驴,就是骑著驴驹子。」门徒就照耶稣所吩咐的去行,牵了驴和驴驹来,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上。
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城是要应验先知的话(亚9:9)。「锡安」是指耶路撒冷城。这预言的要点是: 这君王是「温柔的,又骑著驴,就是骑著驴驹子。」根据可11:2,耶稣进耶路撒冷时骑的是驴驹子。耶稣骑的不是战马,而是驴驹子。这表示他是一位谦逊、温柔、和平的君王,而不是一位强权的君王。
这两个门徒就依照耶稣的吩咐去做,牵来驴和驴驹。他们把外衣盖在驴驹上面,让耶稣坐上去。根据马可福音的记载,门徒们去了,他们果然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门外街道上。他们就过去把它解下来。旁边有人问他们解开驴驹做什么,他们就照著耶稣的话回答。那些人就让他们牵走了驴驹(可11:4-6)。
[21:8-9] 众人多半把衣服铺在路上;还有人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前行后随的众人喊著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当耶稣骑著驴驹进入耶路撒冷时,跟随他的群众有许多人把自己的衣服铺在路上,也有些人砍下树枝铺在路上。他们的行为标志着尊贵的人物的到达(参王下9:13)。他们前呼后拥,喊道:「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和散那」与「奉主名来的」出现于诗118:25-26。「和散那」意为「求主拯救」,但是在此它表示赞美称颂。「大卫的子孙」是弥赛亚的称号。「奉主名来的」是指以主的使者而来,因此他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可能是指群众渴望天上也拥有像他们这样的情操。
[21:10-11] 耶稣既进了耶路撒冷,合城都惊动了,说:「这是谁?」众人说:「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
当耶稣进了耶路撒冷时,整个城市惊动了。上一次,当博士来到耶路撒冷寻找犹太人之王时,整城的人都大感不安。人们问:「这是谁?」群众回答说:「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他们知道耶稣和他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但是他们只称呼他「先知」。这也可能是指他是摩西所应许的那位先知(申18:15-18)。
21:12-16 耶稣洁净圣殿
[21:12-13] 耶稣进了神的殿,赶出殿里一切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对他们说:「经上记著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他成为贼窝了。」
根据可11:15-17,耶稣洁净圣殿是发生在耶稣进了耶路撒冷的第二天。耶稣第一次洁净圣殿是在他传道初期(约2:13-17)。当时他斥责兑换银钱之人和买动物的人把圣殿当作「买卖的地方」。
当时耶稣进了圣殿,把所有在圣殿里做买卖的人赶出去。他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这事发生在圣殿的外院,因为那里是一个售卖圣殿用物的市场和兑换银钱的场所。这些买卖是获得祭司的允许,也是为远道而来的朝圣者提供服务。奉献到圣殿的捐项必须用圣币交付,因此奉捐的人一定要兑换银钱。「卖鸽子」是售供人献祭用的祭品。
耶稣对众人说:「经上记著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他成为贼窝了。」耶稣引述用赛56:7以及耶7:11来责备他们。圣殿是祷告的居所,但是现在却被他们用来谋利。朝圣献祭的人往往在钱币兑换率和商品的价格上受到剥削。耶稣赶逐外院买卖的人的行为显示他的权力-弥赛亚的权力,并确认他是圣殿的主。
就如耶稣洁净圣殿一样,基督徒也应当关心属灵的殿,即基督的教会。我们必须摆脱世俗,并以神的旨意和神的道代替它(参雅4:4;约一2:15-17;太6:33;罗1:1-2,等等)。
[21:14] 在殿里有瞎子、瘸子到耶稣跟前,他就治好了他们。
耶稣还在圣殿里。在圣殿中的瞎子和瘸子都来到耶稣跟前,他就治好了他们。瞎子和瘸子是不准许进圣殿的(利21:16-24)。比较耶稣在圣殿里所行的和那些做买卖的犹太人所行的,耶稣免费治好了瞎子和瘸子,而那些犹太人为自己的利益对人们进行勒索。
[21:15-16] 祭司长和文士看见耶稣所行的奇事,又见小孩子在殿里喊著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就甚恼怒,对他说:「这些人所说的,你听见了吗?」耶稣说:「是的。经上说『你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赞美』的话,你们没有念过吗?」
马太没有提供祭司长和文士对耶稣洁净圣殿的反应。但是,他们看见耶稣所行的奇事,又听见小孩子在殿里喊著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就很恼怒。其实,他们恼怒是因为小孩子继续昨天群众的叫喊(9节)。他们便问耶稣:「这些人所说的,你听见了吗?」显然,他们期望耶稣阻止小孩子使用弥赛亚的称呼来赞美他。耶稣回答道:「是的。经上说『你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赞美』的话,你们没有念过吗?」这经文是取自诗8:2。既然他们不肯赞美他,耶稣便欣然让小孩子赞美他了。
[21:17] 于是离开他们,出城到伯大尼去,在那里住宿。
然后,耶稣离开祭司长和文士,从耶路撒冷回到伯大尼,在那里过夜。在逾越节那一周,很多朝圣者都住在城外。
21:18-22 诅咒无花果树
[21:18-19] 早晨回城的时候,他饿了,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著什么,不过有叶子,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
第二天清早,在回耶路撒冷的路上,耶稣锇了。他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于是走过去想找一些果子吃,却找不到,只有叶子。他指着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棵树就立刻枯干了。根据马可福音的记载,当耶稣诅咒那棵树时,他的门徒们也听见了。他们是在第二天清早看见无花果树连根都枯干的(可 11:14,20)。耶稣为什么要责备不结果的无花果树呢?根据可11:13,那时候不是结无花果的季节。从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主要的原因是耶稣要教导门徒们关于信心的事。
[21:20-21] 门徒看见了,便希奇说:「无花果树怎么立刻枯干了呢?」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
门徒看见这一切就大感惊奇,他们问:「无花果树怎么立刻枯干了呢?」耶稣就利用这机会指示门徒们有关信心的事。「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耶稣的意思是: 若使徒们有强大的信心,他们将会在他们的生命里释放出神的大能。「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这是重复耶稣在太17:20给门徒的应许。在此处,像太17:20一样,耶稣很可能也是用夸张的语句来表达信心的重要性。移山投海表示克服巨大困难。
[21:22] 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著。」
门徒们的祷告,只要合乎神的旨意,凭信心都能得到(约一5:14)。
21:23-27 质问耶稣的权柄
[21:23] 耶稣进了殿,正教训人的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问他说:「你仗著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
有一天,耶稣进了圣殿,正在教导人的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们走过来,问他:「你仗著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这些事」可能是指进耶路撒冷的行径,洁净圣殿,医治瞎子和瘸子,同意小孩子称他为弥赛亚,和现在在圣殿教训人。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们知道耶稣是仗著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的,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这权柄。
[21:24-25上] 耶稣回答说:「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你们若告诉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著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约翰的浸礼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
耶稣告诉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们:「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你们若告诉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著什么权柄做这些事。」耶稣提议若他们能回答他的问题,他就告诉他们他是凭什么权柄做「那些事」的。耶稣说:「约翰的浸礼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耶稣问他们关于约翰的浸礼。约翰传道的工作是以「传悔改的浸礼,使罪得赦」为特征(可 1:4)。约翰曾为耶稣施浸,过后圣灵降在耶稣身上,并得到神的认可(太3:13-17)。耶稣的权柄和约翰的权柄(参路3:2-3)都是来自同一个源泉。若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们能回答耶稣的这个问题,那么他们就已经回答了他们自己的问题。「是从天上来的或是从人间来的」涉及世上的权柄的唯一的源泉。权柄不是从天上来的就是从人间来的。新约圣经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或说话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稣的名,藉著他感谢父神」(西 3:17)。这就是说,在宗教领域,我们所做的一切必须是耶稣所授权的。
[21:25下-27] 他们彼此商议说:「我们若说『从天上来,』他必对我们说:『这样,你们为什么不信他呢?』若说『从人间来』,我们又怕百姓,因为他们都以约翰为先知。」于是回答耶稣说:「我们不知道。」耶稣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著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面对耶稣的问题,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们私下议论。他们考虑了所有的可能性。如果他们说约翰的权柄是神所授予的,那为什么他们不信约翰所说的话呢?约翰曾告诉人们耶稣是神的儿子(参约1:19-37)。另一方面,若他们说约翰的权柄不是神所授予的,他们又怕百姓,因为百姓都以约翰为先知。他们进退两难,于是他们回答耶稣:「我们不知道。」他们宁愿不要真理。耶稣对他们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著什么权柄做这些事。」这并不表示耶稣不能回答他们的问题。既然他们不要接受真理,耶稣也不用回答他们的问题。
21:28-32 两个儿子的比喻
[21:28-30] 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来对大儿子说:『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做工。』他回答说:『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又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他回答说:『父啊,我去』,他却不去。
耶稣在此讲了两个儿子的比喻。这个比喻是针对某些宗教领袖的,因为他们只是口头上顺服神而已。在这个比喻中,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先吩咐大儿子到葡萄园去工作。大儿子回答说他不去,可是后来他懊悔,改变了主意,就去了。这个人也去跟小儿子说这样的话。小儿子回答说他去,可是却没有去。
[21:31-32] 你们想,这两个儿子是那一个遵行父命呢?」他们说:「大儿子。」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因为约翰遵著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
对这件事,耶稣想知道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们的看法。他问:「这两个儿子哪一个遵行父命呢?」他们回答说是大儿子。于是,耶稣解释了这比喻。
大儿子代表那些税吏和娼妓,即被犹太人视为有罪的人。可是,他们听了约翰所传的悔改的福音后悔改了,成为耶稣的跟随者。所以,耶稣断言他们比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们先进神的国。另一方面,小儿子代表那些不听从约翰所传的福音的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们。约翰曾到他们那里,指示他们应当走的正路,他们却不信他。既使他们看到了税吏和娼妓相信了约翰,他们还是不悔改去信他。他们也弃绝了耶稣。
人若要享受永生,他们必须服从神的话(来5:9;彼前1:22)。服从耶稣的诫命就是等于爱他(约14:15; 约一5:3)。
21:33-46 坏园户的比喻
[21:33]「你们再听一个比喻:有个家主栽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里面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楼,租给园户,就往外国去了。
耶稣再讲一个坏园户的比喻。这比喻也是针对犹太宗教领袖的。比喻描述以色列的前代史、当代史、耶稣受难的预言和将来犹太国受审评的事。
这个比喻是关于一个家主。他开辟了一个葡萄园,四周圈上篱笆,在园中挖了一个压酒池,又盖了一座楼,然后把葡萄园租给园户,自己就往外国去了。在比喻中,家主是指神。神开辟的葡萄园是指以色列国(赛5:7)。篱笆、酒池、一座楼是指摩西律法,而园户是指犹太人的领袖,即宗教领袖。
[21:34-36] 收果子的时候近了,就打发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果子。园户拿住仆人,打了一个,杀了一个,用石头打死一个。主人又打发别的仆人去,比先前更多;园户还是照样待他们。
到了葡萄成熟的季节,园主派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果子。但是,园户拿住仆人,打了一个,杀了一个,用石头打死一个。家主又派更多的仆人,园户照样对付了他们。
在比喻中,被派到园户那里去收果子的仆人是指神差遣到以色列的众先知。园户逼迫,杀害仆人是指以色列领导阶层如何逼迫众先知。家主希望从葡萄园中寻得果子是指神诚挚的渴望以色列国有真的虔诚。
[21:37-38] 后来打发他的儿子到他们那里去,意思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不料,园户看见他儿子,就彼此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占他的产业!』
最后,家主差派自己的儿子去见园户,深深以为他们会尊敬他的儿子。可是,园户看见是家主的儿子,便彼此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占他的产业!」
在比喻中,家主的儿子显明是指耶稣基督,神差遣他作为神最终的发言人(来1:1-2)。在此,耶稣揭露了犹太人领袖要陷害他的阴谋。
[21:39-41] 他们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园外,杀了。园主来的时候要怎样处治这些园户呢?」他们说:「要下毒手除灭那些恶人,将葡萄园另租给那按著时候交果子的园户。」
于是,园户拿住家主的儿子,把他推出葡萄园外杀掉了。在这里,耶稣预言他将会死在耶路撒冷城门外(参来13:12-13)。接着,耶稣叫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们对恶园户的行为作出评论:「园主来的时候要怎样处治这些园户呢?」他们回答说:「要下毒手除灭那些恶人,将葡萄园另租给那按著时候交果子的园户。」「按著时候交果子的园户」是指那些接受耶稣的人。其实,他们预言了将要发生在他们国家的事。在公元70年,罗马毁灭了耶路撒冷城。神将他的国度交给了另一族类,圣洁的国度,即教会(彼前2:9)。
[21:42-44] 耶稣说:「经上写著: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主所做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所以我告诉你们,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谁掉在这石头上,必要跌碎;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
耶稣引述诗118:22-23来暗指他是匠人所弃的石头,现已成为房角的头块石头。犹太人弃绝了他,但是神使他从死里复活,变成了教会的基石。这并不是犹太人的愿望,而是「主所做的。」所以,耶稣告诉他们说神的国必从他们中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在此处,「神的国」是指神在摩西律法存在的时候的统治权。因为犹太人把耶稣杀了(39节),神与他们特殊的关系也因此终止了。神把这种特殊的关系转移到那些欣然接受福音和神的国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他们因此成为神的子民(参彼前2:9-10)。接着,耶稣发出警告。那些「掉在这石头上」的人「必要跌碎」,但不是灭绝。他们绊倒是因为他们不顺从真道(参彼前2:7-8)。另一方面,「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当耶稣的审判临到那些人的身上时,他们必要灭绝。在审判日,耶稣的审判必降在恶人的身上。
[21:45-46] 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听见他的比喻,就看出他是指著他们说的。他们想要捉拿他,只是怕众人,因为众人以他为先知。
现在,民间的长老们被称为法利赛人。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听出耶稣讲的比喻是针对他们,就想捉拿他。但是,这些宗教领袖又怕群众,因为在场的群众都承认耶稣是先知。